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。晉太康三年(282年)建溫麻縣,隋開皇九年(589年)撤并于原豐縣。唐武德六年(623年)復縣,改名長溪,不久遷治連江,改稱連江縣。長安二年(702年),與連江分治,復置長溪縣。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(后升為寧德縣),宋淳祐五年(1245年)分置福安縣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升為福寧州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為福寧縣,成化九年(1473年)復為州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升為福寧府,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。乾隆四年(1739年),分置福鼎縣。至清末,素為閩東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 民國2年(1913年)廢府留縣,民國24年,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(后改為柘榮縣)。新中國成立后,霞浦縣建制不變,今隸屬寧德市...
[點擊詳細]
霞浦縣轄12個鄉鎮(含3個畬族鄉)、2個街道、292建制村和23個社區居委會。全縣總人口52萬,有漢、畬、回、藏、苗、壯、瑤7個民族,畬族人口4.4萬,占人口總數的8.4%,是福建省畬族人口數量第二位的縣份。1、松城街道(縣人民政府駐地。轄12個社區、6個建制村)龍津社區、 西關社區、 彩虹社區、 城北社區、 松興社區、 俊星社區、 中乘社區、 俊賢社區、 萬賢社區、 集賢社區、 龍賢社區、 興賢社區;青福村、 墓斗村、 涌山村、 馬洋村、 寶清村、 七寶洋村。2、松港街道(轄2個社區、25個建制村)東關社區、 東興社區;東關村、 古嶺下村、 赤岸村、 利埕村、 松農村、 松漁村、 北岐村、 青岐村、 后岐村、 塔下村、 竹下村、 下村村、 八斗壩村、 佳湖村、 章家衕村、江邊村、 橋頭村、 沙頭村、 小沙村、 大沙村...
[點擊詳細]
霞浦縣處于我國海岸線的中部,福建省東北部,東瀕東海,西接福安,北鄰福鼎、柘榮,西南與寧德、羅源、連江隔海相望,介于北緯26°25′~27°9′,東經119°46′~120°26′之間,北距溫州、南距福州均160公里。縣境東西寬約60公里,南北長約70公里,陸地面積1489.6平方公里,海域面積29592.6平方公里,為陸地總面積的19.9倍。霞浦依山面海,為沿海丘陵縣,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三級階梯狀下降。西北峰巒聳峙,千米以上山峰集中在柏洋鄉,最高峰目海尖海撥1192.4米;中部丘陵連綿,低山、盆谷、平原交錯,海拔多在700米以上;東南港灣島嶼眾多,主要有“兩洋三灣四港”(東吾洋、官井洋,三沙灣、福寧灣、牙城灣,三沙港、東沖港、呂峽港、鹽田港)。海岸線長度480公里,淺海灘涂面積104萬畝...
[點擊詳細]
霞浦山海資源豐富。海域占全省海域面積的21.76%,海洋漁場28897平方公里,淺海、灘涂696平方公里,分別占全省的30.17%和23.76%,捕撈、養殖、航運等海洋經濟在閩東地區屬首屈一指。耕地27萬畝,占陸地面積的12%。林業用地149萬畝,森林覆蓋率36%,杉、松等優勢樹種蓄積量83萬立方米,還有三尖杉、四季千年桐、千年銀杏、桫欏等珍貴樹木。東吾洋沿岸晚熟荔枝為歷史名貴水果,官井瓜(大黃魚)、三沙 (石斑魚)、七都蟳、沙洽蠣、鹽田蛤、牙城蟶、霞浦文蛤、沙江對蝦、沙塘劍蟶、崇儒李干、福寧清水綠茶等名優土特產飲譽海內外。非金屬礦產品種眾多,硅石、石崗巖、沸石、蛭石、高嶺土、紫砂土和石英砂、礦泉水等均占有一定優勢。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7.42萬千瓦,可開發量4.5萬千瓦...
[點擊詳細]